![]() |
前往Arthur's Seat(亞瑟王座山)的路徑 |
當腳踩得太過用力,鞋子就會深深陷入泥巴裡,
冰冷的泥水將從原本用來透氣的孔隙滲入襪子。
當肌肉始終過於緊繃,一陣子之後小腿就會像抽筋一樣疼痛,
當過於賣力之後,將有可能會精疲力竭,
在肩寬的步道上面,腳邊的小草花彎著腰,其實自然就好。
抵達這裡之後,因為已經造訪過許多不同的景點,從想像中逐漸拼湊出多一點的真實。帶來的旅遊書上,竭盡所能地介紹各個不同的景點,有些有趣有些當然也會乏味,從一個點尋跡前往另外個景點,讚嘆精緻的小店,仰望歷史的尖塔。但是如同在哲學的推演裡面,陳述的多半是我們早已知道的事情,只是把它重新點明,旅遊也是一樣,想要告訴你的,或許在心中早已明瞭。
在台灣時,總喜歡跟著家人或是朋友走入自然,乘坐著公車、火車、汽車,遠離了居住的都市,帶著飲水帶著食物,每每都期待在打開車門走出車廂的那一刻,用力的深深吸進一口新鮮空氣,精神飽滿地跟著路標的方向走進蜿蜒小徑,在小徑中偶而遇見森林的破口,遠眺森林蔓延的山巒,或者尋找一處乾燥的草地,和身躺在青油油的草地上,看著天空看著髒兮兮的鞋子,心想,自然就好。
幾週的旅行中,每當見到綠浪般起伏的丘陵的英式典型地景,心中便感受到土地的遼闊,宛若大地之母蓋婭露著淺淺微笑,赤腳踩在絨青色地毯上巡視他的傑作,不過轉念之後也很清楚,石牆圍繞起的是一塊塊供人為使用的土地,零星點綴的樹也許在過去曾長滿整座山丘,美麗的景色皆來自於人類自己的雙手。於是有的時候會想起台灣自然中的野性,糾纏在一塊的藤蔓及榕屬植物、巡弋中睜大雙眼的虎頭蜂、落葉腐殖質中嫩白蜷曲的甲蟲幼蟲,這樣自然的野性,隱含在台灣人們矛盾的血液中,被恐懼卻又被親近著。
在這裡時,因為領略每處的豐富畫面成為了最要緊的事,想著唸著的都是該怎麼在一定時間內去瞭解一個地方,不過對於旅遊書上精美的照片跟概略式的介紹,始終還是引不起太大的興趣。前往了高地才慢慢發現,遊覽一地的方式絕不僅僅是看過博物館、特色小店或付了門票錢就可以概括的,為了旅人規劃的步行路線、單車車道,簡單繞過一個山頭的小徑,對我而言,將能更加深加寬在旅途中的印象和收獲。開始注意步道的訊息之後,完全不同的視野在面前展開,大量的資訊就在網路裡、書架上,賣著紀念品的小店其實也陳列著許多為了Walk而規劃的地圖。繞了一圈才恍然大悟,原來許多旅遊的方式,是自己早就知道的。
同樣是島嶼,英國的土地開闊,生物多樣性不高,緯度高植物生長期短,但人們距離自然好近,在家屋前的花園、在滿是樹木的公園,也在隨處可親的小徑旁;反觀台灣,土地相對較小,生物多樣性豐富,生命全年皆綿延不絕,但人們卻離自然好遠,在開車才能抵達的登山口、在城市邊緣的丘陵裡,只在短暫出現十八月便要都更的公園裡。當然我並不相信台灣真的如此糟糕,但很多時候在習慣裡想法中,自然已成為要特別經營才能得到的不自然了。
在愛丁堡市中心旁,即有一座高約251公尺的山丘,Arthur's Seat(亞瑟王座山),第一天抵達市區時就想去一探究竟,就算只是在房舍的縫隙間看見,也會想著,離開之前一定要去看看。不過直到從高地回來,二度遊覽愛丁堡時才有真正實現。前往山頂的路徑只要面對著市中心重要景點,Holyrood Palace荷里路得宮的大門口,向右側走過一個停車場就得看見許多通往山頂的路徑。
身穿著大件的防雨外套、雙肩背包,跟走在身後穿著牛仔褲和簡易夾克的人比起來,簡直就太過莊重了,果然不久之後,迎面而來的是,滿頭灰白的老先生正遛著他滿臉笑意的小狗,慢跑的男女跑者匆匆地跑過身旁,當時心裡正想著得好好踩穩腳步,注意頭部的保暖,別讓雨水浸溼內層的衣物。明明就還下著不小的雨,風正冷冷地吹,為什麼他們可以滿不在乎,就好像一切都是如此自然,雨水淋溼頭髮、淋溼包包、淋溼外套,雖然看得出來強風讓他們在山頂上沒待太久,但他們在雨天時的行為還是讓我覺得太不自然了,還是說,太自然了。
![]() |
南湖大山登山口跟我爸跟背包 |
踩得平平的泥地,水灘漫過整個路面,經過一處轉彎,看不到柏油路面和車潮之後,就覺得自己來到好遠的郊外,沒有石磚砌成的路面、鋼筋混凝土製成樹幹形狀的護欄、注意毒蛇的警告標語,沒有太多提醒你仍然離人很近的人造物,不會因為離城市很近就以一種希望讓大眾親近的說法,用石頭的階梯再讓人遠離自然;或者就像是當初在倫敦的海德公園中就能發現野兔,心裡想著,倫敦不是個比台北還要大的城市嗎?
雖然環境的差異在在影響人類的行為,在英國或許冬季的寒冷壓下了動植物的野性,若是在台灣一切得維持自然,沒幾個月也許步道就全被茂密的植物掩埋,劇烈的自然氣候告訴我們必須留意自然,不時的蜂螫消息、溺水消息讓我們繃緊神經,自然總讓在這塊土地成長的人又敬又畏,但我還是對自己的慎重覺得有點格格不入,雖然依照經驗我依然得在這樣的寒風中保護住頭部,但原來在沒有留意的時候,心裡想的已是要抵禦自然爬上最高處,風已經成為了一種外於我的威脅,一種需要隔絕的事物。
再回頭去想,在寒雨中慢跑、泥濘的步道、街道滿滿落葉,各式各樣深入山境、湖畔的健行路線,也許正是他們面對自然的其中一種相處方式,可以提供給有心深入體驗的人,得到全然不同的自然體驗,而且喜歡這麼做的人肯定很多,才能支持那麼多的雜誌、地圖以及不同方向、特色的步道。在一望無際的綠色原野中,雲的低降距離石牆、樹木很近,這裡的人們在人工打造的視野中,轉換了另一種方式和自然相處,遺失了一些,也得到了一些。
很慶幸我所得到的文化衝擊有一些來自於這個,也慶幸在過去曾和台灣的山林有一些接觸,讓我可以發現,然後得以思考,思考人與自然究竟該如何相處?不全然的好,也不全然的壞,如何像土壤孕育出最適宜的植物,舉凡行為和思維裡,不僅僅只是二維而邁向更多維度的思索。別踩得太大力,踩對地方,有時候自然就好。
![]() |
沿途可看見裸露的柱狀玄武岩,過去應該亦為一座火山 |
![]() |
沿途的路徑,雨勢正好停歇 |
![]() |
啊 |
![]() |
山頂的風大得讓人站不穩,相機也是,這是愛丁堡市區! |
![]() |
路途中遇見的過去的城市的遺跡 |
英國的森林怎跟我想像的不一樣,尤其在看過你的照片之後,深深地覺得身處台灣的幸福,山色物種遠比英國來得豐富而美好,即便是小小烏來的內洞美景,也足以聊慰人的心靈,其實烏來距城鎮也不很遠呀!
回覆刪除愛丁堡的這個步道其實比較像是公園了,不曉得沒有大樹的原因是不是因為時常修剪,這幾天在湖區(Lake District)走了幾條步道之後,還是有看到森林,只是因為開發的關係真的只有侷限在小範圍內被保護著,通常都是單一或是少數幾種樹種,其他好像都被綿羊吃光光了。明天還要去一條會經過松樹林的步道,過幾天整理好之後再貼上來這邊。
回覆刪除英國與歐洲各國應該都是開發許久的國家,加上緯度較高、陸地古老所以物種、棲地呈現單一,如同大崩壞一書所言,因為文化與生活方式影響整個環境生態,我覺得應該去觸探英國歷史與人文部分,臺灣新聞播報最近英國受到極端氣候影響,造成大雨淹水、氣溫嚴寒⋯要多注意保護身體健康,或是改換探索場所,例如:自然生態保育、博物館蒐藏、社會福利、學校教育、歷史古跡
回覆刪除翻譯:兒子,最近英國下了豪大雨,多穿一些、注意安全,我很想你。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