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暮光中的教堂尖塔 |
你將能夠拯救在行進中電車上五個人的性命,你是否會將他推下去?
命題為,若是在急診室中有五個等待器官而性命垂危的人,
只要偷偷將一旁正在打瞌睡的健康的人推進手術室,
他將會死去,但他身上的器官將同時能使五個人得救,
你是否會這麼做?
命題為,若是對鄰近土地進行空襲,將能夠宣示實力、消除威脅又能使國內人民免於恐懼,
即使會有無辜的人民因此喪生,我們該怎麼做?
前面兩個命題來自於哈佛大學的正義思辨課程,第一則和第二有了情境的更動,進一步將看似遠離生活的命題往我們身邊推。不確定是否因為身處在定義中的西方世界,或多或少受到環境影響,譬如街道上的報章雜誌、車上的廣播、語言學校的老師,突然發現所謂的世界和我在成長中得知的有所差異,然而透過網路,關心起其實本來一樣可關心的新聞。對這裡而言本地的事情,對我而言就如同世界新聞,而世界新聞不該永遠只是奇聞軼事。
從11月中左右開始以色列及巴勒斯坦間的衝突,促使世界再度將目光焦點投於中東地區。這次衝突中所代表的各方勢力,包含美國、埃及、伊朗等國家,持續在這場戰爭中進行角力,其間的複雜關係尚不是我所能夠應付及講清楚的。除卻各領導人和各國心中實際的盤算,在媒體和輿論間,各國的立場總有一套訴諸正義的包裝,在國族的情緒下,有時單純被複雜化,或是反過來,複雜的社會問題被簡單化了,一張張正義和和平的旗幟飄揚,聆聽警報或炮火聲的緊張心靈卻只成為了樣板般的宣傳工具。即使計算了傷亡人數,深入介紹了傷亡者的家庭背景,我們不過只能去猜想真實的悲慟,新聞過了,真正在意的人是誰?
![]() |
城堡入口處 |
![]() |
城堡可在分為上下兩層,前往上層的路 |
之所以浮現這些的想法,大致便與最近的國際事件及剛參觀完愛丁堡城堡有關,我們從歷史中學到了什麼?從高地返回愛丁堡的隔天,趁著好天氣前往雄踞於巨大火山岩上的愛丁堡城堡,愛丁堡於過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蘇格蘭歷任君王的居住地,因此愛丁堡城堡的歷史其實也具體反映著蘇格蘭王國的歷史。對於我而言,有個奇妙的想像來自於Edinburge的中文譯名,愛丁堡,使得在想像中就一直認為愛丁堡指的便是眼前的這座城堡,聽來有點繞口的愛丁堡城堡(Edinburgh Castle)。
根據地質研究,愛丁堡城堡建築於一座死火山之上,噴發並隆起於三億五千萬年前,接著受到地表侵蝕及冰河期的冰河作用影響,帶走了原本覆蓋在表層的土壤,僅留下堅硬的岩石,冰河的巨大力量也將火山岩切割獨特地貌,僅有東面為緩坡,其餘西北南三面皆為陡峭的懸崖地形,另外,相對於周遭的地面,這處死火山遺跡足足向上隆起了80公尺左右,不單視野極佳並且易守難攻,自然會被選擇為居住處及重要的軍事據點。
![]() |
城堡西面 |
![]() |
城堡北面 |
![]() |
由城堡俯瞰市區(城堡東面景色) |
從住宿處出發,刻意繞了一圈經過城堡的西面,抬頭望向險峻的峭壁地形和建築其上的建築物,換作我是進攻方肯定會真的相當苦惱,因為即便從裸露的岩石順利攀登上去,也早就暴露了所有行蹤,若是繞至東面城堡門口,縱使在緩坡上行進容易,但圓形的城垛上一門門的大砲早已涵蓋所有範圍。城堡的修築必然都有其重要的軍事目的,在原本的想像裡像卡通那樣有王子、公主幸福快樂的圖像,現實中反而是很難見到。如同愛丁堡城堡,雖然因為從中世紀十二世紀便開始了他反覆易主及戰爭連綿的歷史,使城堡內的建築有毀壞也有重建,十二世紀至二十世紀的建築物並存其內,但這些城牆內的建築在早先多半有軍事功能,即使興建的目的並非因為軍事,也會曾被挪用為彈藥庫、武器庫之類的設施。
愛丁堡城堡的命運總是隨著蘇格蘭王國的命運起伏,不僅著名的詹姆士六世(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,他在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過世後成為英格蘭王國的指定繼承人,同時也因為是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兒子兼具蘇格蘭王國繼承人的身份,1603年即位後,英格蘭及蘇格蘭王國正式歸屬於相同政權之下)是在愛丁堡城堡內出生的。年代往前推一些的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(脫離英格蘭王國愛德華一世的統治),以及隔不久之後隨即發生的第二次蘇格蘭獨立戰爭(同樣是欲擺脫英格蘭王國的影響),愛丁堡城堡都是雙方政權所要爭奪的重要象徵地點。
![]() |
中世紀軍火之王,Mons Meg,炮彈重達150公斤,射程2英里 |
![]() |
城堡也是愛丁堡最古老的一棟建築,St. Margaret's Chapel 聖瑪格麗特禮拜堂 |
![]() |
St. Margaret's Chapel外觀 |
為了多瞭解蘇格蘭的歷史,查詢了相關的資料,光靠高中時學的世界地理史是完全無法應付,歐洲各王室間的錯綜複雜,聯姻和聯盟關係構成了一個緊密的網絡,卻又在權力的鬥爭中兵戎相向,蘇格蘭人亦曾與法國建立同盟夾擊英格蘭。看著各王朝的更迭,王室間的權力鬥爭、暗殺、罷黜,一章章如同歷史書般覺得津津有味,還是說這也正是人性中隱含在血液裡爭奪的天性。
雖然詹姆士六世即位時,已將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併為共主邦聯,但隨著1707年5月1日聯合法案的通過,英格蘭及蘇格蘭王國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(Kingdom of Great Britain),兩國原有的議會亦相互合併為大不列顛國會。蘇格蘭人民所效忠的對象亦為大不列顛王國的君主,因此在歷史繼續演進的過程中,舉凡拿破侖戰爭、世界大戰、第二次世界大戰等,蘇格蘭軍隊皆在戰役裡扮演重要角色,同時蘇格蘭地區的豐富礦產及地理位置,也給予了大不列顛王國絕大助力。在愛丁堡城堡裡,許多的建築物內部現在都改為博物館,可供進入城堡的旅客自由參觀,包含蘇格蘭國家戰爭博物館(National War Museum of Scotland)、皇家蘇格蘭軍團博物館(Royal Scots Regimental Museum)、皇家蘇格蘭騎兵團博物館(
The Regimental Museum of The Royal Scots Dragoon Guards)等,陳列了蘇格蘭軍人在各大戰場的各種記錄、制服、武器及勳章等。
![]() |
蘇格蘭國家戰爭博物館 |
![]() |
總督府 |
![]() |
指向山下的炮火 |
![]() |
窗戶 |
![]() |
城堡一隅 |
![]() |
皇家宮殿(Royal Palace) |
然而,其中一棟在Crown Square皇冠廣場的歷史建物,為1927年所完工,同樣記載著戰爭的紀錄,但不同之處為,裡面並沒有展示櫥窗、解說字卡或是圖片、影片等多媒體,擁有的是挑高的屋頂及平坦的石壁,上面以浮雕雕著軍種的軍旗或是軍徽,浮雕以下或是一旁則是簡單的文字記錄,一字字刻入平坦的石壁中,一本接一本厚重書殻的書則寫下每位軍人的名字,關於一次世界大戰的147,000個名字,關於二次世界大戰50,000個名字,關於其他戰役名字也將被記錄於此,用以緬懷的大廳安靜而壓低音量,如同人們走進教堂中的自然反應,此處用以紀念所有在戰爭中失去生命的軍人們,Scottish National War Memorial。
![]() |
Scottish National War Memorial |
![]() |
Scottish National War Memorial正面及Crown Square |
究竟為了什麼,人們得不斷在戰爭中恐懼,如果歷史能夠帶來教訓,為何我們永遠都無法學會。離開時,在城堡的一隅看著夕陽下山,陽光應當照耀每個地方,只祈求所有的人都能獲得些許相同的幸福。
最後,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樹2009年與以色列獲頒耶路撒冷文學奬的演講作結,當年以巴衝突如同現在一樣,當時加薩地區已有1000人在戰爭衝突中失去性命。
因此在這裡我想要容我告訴大家一個屬於我極私密的事,每次寫小說的時候,雖然沒有特別寫起來貼在牆壁上、但總是以刻畫在我心中的牆上的心情般去表現我的創作!
若有高聳而堅實的牆與撞到牆就破裂的雞蛋,我選擇站在雞蛋這邊。
是的,無論牆是多麼正確,而蛋是錯的多麼離譜,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。對與錯的判斷就由別人來裁決吧!或許時間跟歷史能夠證明一切。但無論是什麼樣的理由,如果有小說家是站在牆的立場寫作的話,那麼他的作品到底會有多少的價值存在呢?
在這裡所說的牆與雞蛋的隱喻是指什麼呢?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。轟炸機、戰車、火箭砲、白磷彈等等是高牆。雞蛋就是指受壓迫、灼燒、被攻擊而完全沒有還擊能力的市民們。這就是隱喻中的其中一個意思,也是真相。
但是,這並不是代表全部。另外還有更深的意義存在。請這樣想想看,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雞蛋。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個、無可替代的靈魂被包覆在一個脆弱的軀殼裡―這就是我們人類。我是如此,我想大家也都一樣吧!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(雖然有些許差異)高聳而又堅實的牆壁。
這座牆壁有個名字,叫做「體制(the system)」。體制本來是為了要守護我們而存在的,但有時好像是個有思想的個體,來殘害我們的生命,或者是命令某些人以既冷酷又有效率有組織的方式進行殺戮。
我寫小說的理由只有一個。那就是將個人的靈魂尊嚴引導出來依偎光芒。故事的目的是為了不讓我們的靈魂陷入體制的陷阱、而貶低我們的人格。持續發出警報,將光芒照射到體制。我相信小說家的工作,就是努力的經由創作將個人的獨特性明白的表現出來。舉凡生與死的故事、愛情故事、讓讀者感動到哭、嚇到發抖、笑到肚子痛等的故事等,我們每天這麼賣力的靠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創作,就是為了這個理念。
![]() |
愛丁堡城堡的牆 |
臺北下了好多天的雨,唯獨yumi出生的11月25日星期天陽光普照,新生兒的香味飠
回覆刪除新生兒的香味會為人帶來陽光與希望
回覆刪除以巴衝突,就交給文青你操心吧!(PS:留言系統又有問題@@)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