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

我的朋友們和香蕉蛋糕




德書抵達牛津!

今天晚上吃了新鮮的香蕉蛋糕,
不像蘋果派那麼酸
也不像是巧克力蛋糕那麼甜,
於是開始想念我的朋友們。




牛津,New College

    擔任空服員的朋友恰好有班飛往倫敦的班機,他搭著火車前往一至兩小時車程外的牛津與我們會合,在所謂異國之邦,我們彼此相聚。而這一連串思緒的源頭來自於一個問題,「你會想要回台灣嗎?」。有機會離開台灣那麼久的時間,這陣子有時我也會想著這樣的問題,回台灣之後,會不會反而不適應了?但這個問題太大,就算我們回答了,也許也沒有完全回答,回台灣三個字的意義太過含糊不清。

以下大多圖片皆來自於whatsapp聊天群組我在世界各地的朋友們XD
我最想念的甜不辣

    除了思考關於自己的問題,也想到朋友,昨晚在返家的車上想著,似乎也真的只有在大學的那段時光裡,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揮霍,隨著和朋友間見面次數越來越少,每次的份量相對就越來越重,分離的時間已經從幾節課、幾天延展到了幾個月,從一群人、五六人到三四個人就是一場同學會,然後時間繼續,我們分散在世界各地,道別時,只希望不要道別。

    前往英國的這趟旅程,落在人生的中段,往前會看見青澀張狂、膠著、裹足不前,往後則希望能夠見到沈穩篤定、直率、果斷。對我來說,下一步的疑惑,只知道別讓自己孤單,不再因為內心空洞,永無止盡要找東西填滿,或許能夠再找到一些人、一些事、一些地方成為答案,而那時候朋友跟家人永遠在心裡最底最結實的地方。

德國教堂美麗的藍色的彩繪玻璃

香港夜景

    還記得將滿二十歲時踏入中正國際機場(那時還是這個名字)第一航廈的候機室,心裡也叨叨絮絮地想著,帶著行李走過這條長廊,未來(或許也就是現在)應該會越來越習慣這樣的分離和一個人吧。記得那樣的焦慮,讓我始終記得該如何想念。

    若是無法隨時聯絡,在對方需要時在身邊,這樣還是朋友嗎?

    大學時,常在BBS上用文字試圖抓下些無以名狀的心情,有時太急,就將週邊剛看過的小說、書本,胡亂拼湊一番變成自己的話語,對於朋友似乎也是如此,總止不住按在鍵盤上的雙手,不停對外傳出求救訊息,拜託請回應我。在不遠的未來,我們陸續度過三十歲,人生一階段接著一階段,我們必然有更多喜樂苦痛無法分享,然後我們將不會再像個氣急敗壞的孩子哭紅著雙眼,到時,如果我們還有時間,事實上我們一直都有時間,我們總是側著目光,在工作時分心想到對方。到時,我們會知道彼此一切都好,只要一切都好就好。

太陽跟十二道光芒

長灘島

    在那裡,有張搖椅,或者有張沙發,有女主人或男主人剛泡完茶走出廚房,天上會有幾朵白茸茸的雲,窗外可以看到綠色的樹,但有些風於是蝴蝶飛得歪歪斜斜,巷道的並排停車每次經過時都像在考駕照,牆上的畫還是掛歪,書桌上都是電信帳單和廣告單,訪客正翻著相簿,電話鈴響,在電話這頭呵呵呵笑個不停,開了電視接著關上,電鈴響,「幹!怎麼那麼晚!快餓死了!」,然後對話繼續,繼續,繼續。

斯里蘭卡

連結,電線,以及牛津的天空

1 則留言:

  1. 會不會提早回來呢?我也時常想著。
    離開牛津之後,旅程中就只有你倆了,
    在寒冷的異鄉,莫忘初衷!:)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