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

在博物館裡收藏著世界

請進,然後發現

如果有一天,我們可以摸到雲的形狀,
會不會對於雲開始有了新的想像。
如果有一次,你能夠和一隻藍鯨並肩而坐,
你會打算問他什麼問題?
也許是我,我會問,你看過今天新聞了嗎?



    從一個點出發,畫向無數條的線,線成了松鼠爬行的足跡,連起樹底下的橡實,而種子往上竄升,升為一枚高音譜記號,在另一個八分音符記號之後海馬游過。試著在心裡畫畫,畫下一個世界,藍色大海、非洲草原、太空宇宙或美滿家庭,一個字眼對應一幅風景,我們是否可以描繪細節?有沒有看見魚鱗閃爍的光芒、長頸鹿的長舌頭、人造衛星的太陽能板或是奶奶微笑時眼角的紋路?生命裡許多的吉光片羽,順著時間流動,水流一旦湍急起來了,就什麼也沒有留下,也來不及好好品味,於是我們收藏,收藏任何我們想要收藏之物,開始累積逐漸豐厚的關於曾經的記憶和知識。

    有一部分的意識發展成為了博物館,開始說起關於這些物品的故事,一方面探究得更深入,系統化找尋相關的知識,另一方面講得更淺白,試圖讓聽的人感到津津有味。如同記憶的錨點,記憶和知識在其中得以停頓,同時被放大及縮小,凸顯單一的特殊性及放回更大的脈絡裡,譬如抽水馬桶的歷史;也同時被具體化和抽象化,將知識以可以被感受的方式具體留存,也將實際存在的物品轉化為啓迪心智的觸媒,像是莫內的荷花池。一件時空裡可被感官意識的物件,本身即具有以上各方面的多元性。

    逛博物館這件事,在旅行中就像是自然而然的習慣,大半原因是因為從小就是開始這麼做了。還記得從前跟著家人抵達台中時最興奮的一件事情,就是當車子開上中港路,車上的我看著窗外景色,開始撲通撲通的期待,期待又可以在科博館裡面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多看西看,就像進入主題樂園,以攝影機縮放觀察水族箱裡的動物、等待從窗戶外低下頭來打招呼的腕龍、走在演化之路的小溝渠裡踩過每種稀奇古怪的生物,走累了坐在明亮的玻璃窗前面看著圓圓的中庭,就像世界被帶到眼前,而我們在五花八門裡遊歷。

    到了現在進入博物館參觀時,一樣還是能遇到許多父母親帶著孩子去發現每件東西,常聯想起自己也是這麼長大,這麼一站接著一站體會到世界裡的多彩多姿,心裡便會出現一種親暱的情感。當知識與情感如此交揉在一塊兒,以感性的態度追求理性的知識,即使博物館有時讓人僅僅越過了門檻,但越過之後無窮盡的發現,讓人怎麼能不深愛眼前這些玲琅滿目的智識結晶。

展示飛機的展廳

也許每一架都曾經飛行過

    從抵達到離開Manchester曼徹斯特市區所得到最大的收獲,便是參觀了曼徹斯特科學與工業博物館(Manchester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Museum, MOSI),博物館位於市中心的邊緣地帶,搭乘大眾運輸可以抵達臨近的位置,即使選擇從市中心步行前往,也不會花掉太多的時間。博物館的主題就如同他的名稱,以科學及工業為主,其下再以不同主題分為五個展館,展館本身則是舊建築重新活化利用,因此其中一處展館便是由最早的火車載客車站改建而成,裡面還可以看到從前售票處的樣子。另外還可以發現許多不同形式的飛機,被收藏在一間維多利亞風格的鋼鐵玻璃帷幕之中,建築物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。

織布機

紡線器

    雖然很清楚在這間博物館裡,有些東西暫時只是被陳列,還沒有辦法輕易地知道他們的故事,被擺放在長廊裡靜靜的等待被連結。但另一方面,在我自己的經驗裡卻也從來沒有參觀過這樣的博物館,從入口處進入沒有多久,推開另一道玻璃門就會看見偌大的展廳裡,陳列著各種深色調的紡織器材,馬上就聯想起紡織業在英國工業革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,一旁的展示敘述著生產紡織品的紡織染印等不同步驟,以及紡織用途與未來的發展,而再重新注意到空間中央形式各異的每架機器,試圖緬懷過去從棉花到織品的製程中,工廠裡每台機器所扮演的角色和任務。不過,很快就發現原來不須緬懷,緬懷是面對再也追不回的曾經才會引起的浪漫,導覽人員一下子就讓人知道,這些機器依然持續在時間裡活著。

    鼓噪的機器聲振動空氣,生硬的棉花拍打之後逐漸鬆散,篩選出長纖維的棉絮多次將多股集結為一股,反覆的凝聚合攏及強化,輕快移動的飛梭縱橫在經緯之間,逐漸開始能夠想像,想像未成年的孩童在比他們還要大上許多的機器前面,進行相同枯燥而乏味的工作,因振動飄散在空氣中的棉屑被吸進肺裡,疲憊不堪的雙眼跟著機器運轉呆滯的移動,襲來的睡意將可能讓糾結的頭髮被夾進抽送不止的皮帶之間。仿佛狄更斯筆下的工業革命被重新演繹,凝結在時間冰層下的塑像漸漸被融出形體,過去並沒有過去,而是和現在連在一起。



解剖後的火車,可以看到內部的各種機件

各種不同引擎

    在紡織機以外,另一個展廳展示的則是各種不同的動力,從畜力、水力到蒸氣、石化燃料,只看見蒸汽機不斷發出唧唧的蒸氣聲,傳動軸在上下擺動、快速旋轉,滑膩膩的油潤滑不同關節,閥門指針來回跳動,比人還大的轉輪正發出厚重的鋼鐵聲。參觀同時,也正巧遇見工作人員在啓動一座巨大的蒸汽引擎,從靜止到飛快旋轉,錚錚的鋼鐵聲響振動耳膜,當機器最後順利運轉起來時,心是揪起來的興奮,因為感受到的是一股很純粹直接的力量,也難怪了,難怪他們聽見了時代的聲響,在這些使人類變得更加渺小的機器只有敬畏,很難不去相信他們確實擁有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。

    一支精細的懷錶,擁有齒輪、螺絲、機心與軸,指針由十二繞了一圈重新回到十二,如同地球自轉,時間在錶面不停旋轉,所有力量也仍在運作,我們則持續有所收獲,幸運的從博物館收藏中獲得知識,被納入腦海另一個運轉不止世界中。如果有一天,任何一個世界的指針停下了,因遇見真實時引起的全身細胞的震動也許會留下,被妥善地收藏在一處展廳裡面,等待被喚醒去敘述另外一個不同的故事。


讓人瞭解如何將多股纖維合為一股

透過腳踏板可以控制經緯產生出不同圖樣

科學教室

可以動手做去認識物理、化學等基本原理



介紹用的影片,站在圓圈處可以聽見上方傳來的喇叭聲

後記:雖然在構思時、記錄時及完成時,都清楚知道這終究是一篇以視覺印象構築起的世界,即使試著消除看見、遇見和眼前這類的字詞,但我仍然無法知道,若是少了光,世界將以什麼樣的形式被體會、被具體化,被納入腦海裡無以名狀的世界中。即使也知道博物館針對不同的感官,在聽覺、觸覺、嗅覺都做了不同的引導,但若是在一件不可觸摸的展品以前,那時候又該如何去意識呢?








1 則留言:

  1. 透過這篇參觀博物館的文章,讓自己很快地墜入已往的時光,東京、北京、西安、柬埔寨、蒙大拿、北海道⋯許多不同特色的博物館,除了增添知識的養份,也憑添許多想像的色彩,若不是如此要如何在古往今來的時空游走?
    雖無法親臨英國現場,確感謝你細膩詳實地敘述分享,更強化要趁著太陽以偏西的人生,儘快地去體驗感受,期待下一篇文章!
    附記:奶奶出院了,珍惜還有陪伴她的日子,至少多帶著她在台灣走走看看,也許去台中科博館也是不錯的想法!

    回覆刪除